1,商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的使用

1、工业企业不使用“商品进差价”科目。商品进销差价是指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采用售价核算的情况下,核算企业库存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2、你单位“原材料”账实不符,可以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核算。然后,查明原因,根据具体差异原因,再做相关的账务处理。

商品进销差价会计科目的使用

2,为什么要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

商业企业有些按零售价做成本核算的,比如说大型超市,一共有数万种甚至是数十万种商品出售,不可能每一样商品都严格的计算进货价格核算成本,那样太麻烦了,也不大可能完成。所以,就只制定一个零售价,再根据历史经验和物价水平确定一个商品进销差价,这样,每月销售额确定了,根据商品进销差价,计算出毛利率,进而确认售出商品的成本。

为什么要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

3,什么是商品的进销差价输入资产类科目其借方和贷方分别代表了什

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即为商品进销差价。 商品进销差价是“库存商品”的备抵科目,类似材料成本差异 用以下会计分录做个说明,估计你能看懂  1.采购时:库存商品按售价记账,差价记入“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借:库存商品 150(售价金额)  借:应交税金_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贷:银行存款 117   贷:商品进销差价 50  2.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 175.5   贷:主营业务收入 150(售价金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5.5  借:主营业务成本 150   贷:库存商品 150   注:由于收入和成本都是售价反映,没有利润,所以用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毛利)调主营业务成本,调为进价成本。  借:商品进销差价 5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0

什么是商品的进销差价输入资产类科目其借方和贷方分别代表了什

4,请问商品进销差价科目的应用

好像你们对商品进销差价的理解有误吧,进一步将差价分为进销差价和进项税额进行明细核算。商品进销差价(进销差价)是指售价(或码价)与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这样一来使该明细科目核算内容与增值税实行前的商品进销差价核算内容一致,但不符合增值税是价外税的本质要求。 商品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委托代销商品”科目月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月末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

5,商品进销差价记帐的问题

好理解啊,比如,[单位:元]购进价是100,制定的销售价是115。做帐:借:库存商品115 贷:商品进销差价15 贷:银行存款100上面的例子就是, 贷方登记售价大于进价的差额15,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销价不可能比进价低,商品进销差价的借方,是用来记载已销商品的差价,比如,上面的115已经售出,借:商品销售成本115,贷:库存商品115,同时,借:商品进销差价15 贷:商品销售成本15 结转到本年利润略......
你好!你不用理解的那么麻烦,你就自己想想,你进的成本假设是200元,而你实际卖是220元,差价就是20元,这要是全部卖的话,也就是你的销售利润............如果再帐上登记的,属于商品还没有卖的,那么这部分也就是你的资产.......将来卖出时,这个进销差价就会为你的企业带来利润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6,商品进销差价率问题

其实,两个公式是一个意思,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分子相等:月末结账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当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这个好明 白吧!)分母也相等:公式1中的分母:(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 )本月: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 也就是“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方发生额; “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与“库存商品”帐户余额性质一样,只是前者是受托销售的商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受托代销商品,“受托代销商品”帐户余额也就不需要了)由此可见,公式1的分母=公式2的分母。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灵活选用公式。
不一样,材料成本差异是购进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价,而商品进销差价,则是进价与卖价的差额。前者分录: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而后者分录:购进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现金销售时 借:银行存款/现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结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文章TAG:商品进销差价的作用商品  商品进销差价  差价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