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物流模式在科室的运用效果,计算机新技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来源:整理 编辑:问船数据网 2023-03-23 08:59:28
本文目录一览
1,计算机新技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作用
可以说,物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在古代时候物流业就已经存在,不过那时候的物流业还不是很发达而已。在进入到21世纪之后,可以说人类生活和生产之中已经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了。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将物流行业也带动起来,而且对于传统物流行业来说,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了,所以,传统物流行业需要过渡到现代物流模式,从而有效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来实现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操作,从而替代以前传统物流操作模式,更有效的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节约成本和时间,而且还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优秀的服务,物流企业在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完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并且脱颖而出。当然,想要实现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的过渡,就需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只有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平台,才能够实现现代物流的操作模式。 1 信息化在我国物流发展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中国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化生产,使得在日益复杂市场环境下,现代物流服务不得不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物流行业的整体效率,物流业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在未来发展道路中适应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2)物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国物流业的行业分割、专业水平和规模效率低下、成本高等物流问题,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3)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使物流企业跟上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步伐,实现两者的联动协同发展,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从而使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据领先地位。 2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在当前中国物流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很系统的监管及物流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积累了丰富的物流信息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监管能力和一定的服务能力,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但是,在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之中也有许多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物流信息系统中对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重点物流产业对于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比较短缺,信息收集和交流水平低;不同的模式之间的信息交换受到多种运输方式的限制,操作水平和多式联运物流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物流业务和物流信息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有效地支持物流信息化供应链管理,也很难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物流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创新和产业支持水平较低,应用和推广性不强。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流信息化的关系 对于现代物流模式而言,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通过现代信息网络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物流网络跟踪或监督功能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合理应用,而且能够实现物流运作中物流监控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息的传输、处理等问题,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和解决。进入到信息科技时代以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就已经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而且信息网络技术也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4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物流的影响 4.1 计算机网络改变了物流行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根本地位 现如今的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平台来进行,建立计算机网络移动虚拟空间,这种全新网络技术的出现,将会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出现重新组合的结果,具体将会变为物流业、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而且,在信息化发展时代下,信息化技术也是我国企业处理各种问题的手段和方法。我们都知道,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人们已经能够实现不出门就购物的目的,而且网上购物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整个过程中物流公司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购物方式,也减少实物商品的存储,这样不仅能够节约物流公司成本,而且还能够增加物业行业的整体业务量和业务水平。对于一些虚拟商品自然是通过物流行业来完成交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厂家来说,物流也是强有力的购买者,将够得的商品存到仓库,能够保证商品的及时供应,所以,物流为买家和厂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买和卖变得更加容易。物流公司已成为代表所有制造商和供应商到用户之中的唯一链带之处,而且也不是单一的链带,是包含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全面链带。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行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物流的改革和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a 试题分析: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购日渐成为人们购物的新时尚,这里的“互联网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指的是生产,网购是消费,这说明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方式;网购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说明消费反作用生产,一个消费的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成长,③在材料中无法体现,④的说法错误,因为生产决定消费,正确答案是a。点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包括生产决定消费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两个方面,考生必须根据材料判断考查的是哪个方面,这需要考生能准确的抓住材料的关键词,这需要考生多做多想多总结。
2,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模式的论文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美国IT厂商认为: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的新形式,它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装置替代传统交易过程中以纸介质作为信息载体的存储、传递、统计、发布等环节,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以及交易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无纸化,并达到高效率、低成本、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目的。我国有关专家提出了包括物流电子化的广义的电子商务概念。
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所有权转移)和资金流(支付)的问题,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因此,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我国,物流设施落后,配送体系尚不完善,要发展电子商务首先应改造物流设施,建立与电子商务衔接的配送体系。否则,物流将会成为电子商务的最大的瓶颈。
二、什么是物流
电子商务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从事商业活动,是网络经济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电子商务中包括三种流的互动与融合: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这三种流在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不断流动、相互交叉流动,构成了企业价值链。
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现代物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2)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3)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4)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和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全球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新特点。
三、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商务的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交易,而商品交易会涉及到四方面: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货币的支付,有关信息的获取与应用,商品本身的转交。物流,作为四流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指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具体指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
2.物流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保证。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子商务的重要保证。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所有权转移)和资金流(支付)的问题。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因此,物流系统的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
3.物流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
4.物流服务于商流。在整个电子商务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的物流,轻松的商务活动只会退化为一纸空文。
5.物流是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保证。电子商务的出现,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他们不必到拥挤的商业街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家里,上网浏览、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活动。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更为可靠的传统购物的方式上。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近几年来,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因为没有一个高效、合理、畅通的物流系统,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但随着电子商务环境改善的同时,电子商务也正在使传统的物流发生变化,甚至会强化物流的作用,促使物流系统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活动对物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物流观念。电子商务作为一新兴的商务活动,为物流创造了虚拟的运动空间。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寻求物流的合理化,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达到效率最高、费用最省、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功能。
2.电子商务改变物流的运作方式。传统的物流和配送过程是由多个业务流程组成的,受人为因素和时间影响很大。网络的应用可以实现整个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实时决策,而且这种物流的实时控制是以整体物流来进行的。新型的物流和配送的业务流程都由网络系统连接。当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收到一个需求信息时,该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并拟定详细的配送计划,通知各相关环节开始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计算机根据人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
物流和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大大缩短,对物流和配送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物流和配送的环节极为繁琐,在网络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里可以大大缩短这一过程。
3.电子商务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首先,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对物流的组织和管理。其次,电子商务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竞争状态。
4.电子商务促进物流改善和提高。首先,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其次,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技术的进步;第三,电子商务将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1)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2)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3)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4)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5)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现在,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即(1)多功能化——物流业发展的方向;(2)一流的服务——物流企业的追求;(3)信息化——现代物流业的必由之路;(4)全球化——物流企业竞争的趋势。
全球化战略的趋势,使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社会大分工:生产厂集中精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创造价值,物流企业则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从事物流服务。物流企业的满足需求系统比原来更进一步了。例如,在配送中心里,对进口商品的代理报关业务,暂时储存、搬运和配送,必要的流通加工,从商品进口到送交消费者手中的服务实现一条龙。
五、小结
电子商务将给人类带来一次史无前例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的结果是将人类真正带入信息社会。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物流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借助于电子商务,物流理论将逐步成为一种新型的物流模式。然而,目前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支持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的物流,不仅已成为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的一个障碍,而且也已成为有形商品网上商务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见,实现电子商务,物流是关键。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乐观地设想到电子商务的明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势必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物流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货能畅其流”。
3,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是什么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物流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技术支撑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完善的供应链,导致物流配送模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运作经验,建立现代物流配送模式,不仅能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现代物流;配送模式;本土化;网络化 一、我国物流业配送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缺陷 目前,国内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四种配送模式:(1)自营配送模式,是指企业创建完全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的组织模式。该模式要求企业自身物流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满足配送中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必将会向其他模式转化。(2)合作配送模式,是指若干企业由于共同的物流需求,在充分挖掘利用每个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基础上,联合创建配送组织模式。通过合作和共享,这种模式打破企业之间的界限,实现物流高效化。(3)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这种模式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4)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作。这种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近几年,我国物流业不断融合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和国际化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物流业还不具备向企业提供高质的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估计,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欧洲为30%,亚洲的总体水平低于5%,而中国仅在2%左右。我国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即配送所采取的基本战略和方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发展缺陷,没能很好地发挥物流配送支持城市经济和提高社会效率方面的作用。物流配送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 就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的历程来看,配送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尚未完善。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在企业内外重新配置物流资源。然而,管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经济体制的行业分割管理、制度和法规的缺陷阻碍了企业对物流资源的再分配,尤其是与我国物流企业有关的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技术支撑不够。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然而,我国物流业普遍存在物流设施和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信息系统不完善,技术设备、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6年公布的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情况调查报告,我国物流企业中有信息系统支持的77%的企业中,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占23%,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优化的企业占18%,50%以上的企业订单处理准确率在98%以上。我国物流企业还不能有效地运用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同时,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日常事物的管理,很少在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和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发挥决策作用。 3、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是由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发展而来,严重缺乏具有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以手工操作和经验决策为主,很难从信息和物流的专业角度,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 4、缺乏完善的供应链。我国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物流组织难度高、缺乏柔性和灵活性,经营成本高和运转时间较长的问题。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仓储、运输或搬运,很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运输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资源整合,更别提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和按物流管理思想对物流企业进行优化配置。 二、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实现规模效益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配送模式,形成了从生产资料到最终商品的现代化流通体系。比如:以超级市场为主体的美国规模化物流体系、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日本一体化物流体系和以零售行业为中心的欧盟专业化物流体系。分析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物流配送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化。作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在发达国家,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并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业,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业高度的信息化与集成化。 2、规模化。作为一种规模经济运动,物流规模化是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或者规模化经营的物流企业。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规模经营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营集约化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不仅会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的核心企业竞争力,而且会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充分提高社会物流效率。 3、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从发达国家来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SCM)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库存和降低存货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缩短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对顾客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依靠其直销模式和高效供应链,使其物料库存降低到只相当于4天的出货量,其物料成本平均每星期下降l%。 4、标准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者来自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货物的高效配送,要求相关企业在编码、通信程序、数据交换格式和包装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模式的探索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物流企业应依托原有的设施基础和客户网络方面的优势,充分借鉴国外成功的运作经验,引入先进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理念,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比如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整合国内外资源后,建立的海尔国际物流中心不仅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和穿梭车等技术,全部实现了现代物流的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而且根据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实施物流重组,建立“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系统,成功提高对客户订单的响应速度,打造出品牌竞争优势。具体来说,建立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完善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并为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的建立。 第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开发的力度,以提高物资供应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信息化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为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会使我国物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通过物流企业间的并购实现规模化经营。物流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物流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物流企业的行为。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物流企业间的并购不仅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会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第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和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第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商品以及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规格,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完成企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可以从制定通用的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开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摘要:物流配送作为联系连锁超市各经营环节的纽带,对超市的正常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物流配送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超市进一 步发展的“瓶颈”。首先介绍我国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发展现状和现阶段连锁超市配送方案存在的局限性,说明我国构建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必要性,然后以上 海联华超市与沃尔玛超市的比较分析为例,找出了问题所在,提出了我国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字:连锁超市;物流配送; 体系建设 一、 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现状分析 (1)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目前有相当数量的连锁超市都是从传统的食杂店及其配套网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传统企业依靠其丰富的资源建设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在 这些配送中心中大多信息化和机械化程度低,配送效率以及对门店需求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反应速度过慢。当然,也有一些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拥有较高水平的配送 中心,但这只限于个别大型企业,国内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2)机遇和挑战并存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6年我国连锁超市业态的盈利能力也明显增强。以超市和大型超市的店铺数量和销售规模同步增长,增幅为19%;超市总体 库存周转次数由上年的平均11.7次,增加到12.2次;毛利率由12.6%提高到12.9%[1]。物流系统,是连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发达国家 大型连锁超市经营企业的背后,都有一整套强大的物流支撑系统。我国连锁超市的这种快速发展也是需要物流配送体系作为其销售的支撑 的,这给了超市物流广阔的发展空间。 (3)现有配送方案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连锁超市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连锁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初衷和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 业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国连锁超市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多规模较小、设施薄弱、功能不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这使得超市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的 配送效率很低。同时,根据表1,我国连锁超市自有物流配送的比重只有48%左右,这相当于超市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的设施有一半以上都是闲置的,没有达到资 源有效利用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反而成了连锁超市的负担。 第二,连锁超市可以利用供货商、代理商或生产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实现自身商品的配送。但是,连锁超市与同一供应连上的供货商、代理商或生产企 业一直进行着对商品配送权的争夺。他们都有自己的配送设施,都想通过控制商品配送权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供货方希望利用自己的配送渠道实现自己的配送利润,同时掌握最新的销售情况及时进行商品配送,使商品缺货率降到最低,从而实现销量的最大化。而 对于需方,也就是连锁超市企业,他们希望通过自有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商品的配送。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进货价格,确立自己的价格竞争优势, 还能防止供方的不规范行为,通过争取商品配送权还可以提高自身物流配送中心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自己的物流利润。 (4)入世过 渡期结束后竞争加剧 中国入世5年过渡期结束,中外零售商之间的竞争进入新的层面。据统计显示,2006年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11家外资零售商(家乐福、沃尔玛、 麦德龙等)新开店铺 数量超过100家,创下历史新高。同时,2006年外资零售商普遍采取了并购扩张方式,实施了一系列金额巨大、战略意图明显的并购。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势必 给我国连锁超市行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将不仅仅体现在超市日常业务经营方面,还会体现在企业物流的管理和运作上。 二、 我国连锁超市上海联华与沃尔玛的比较分析 (1)配送中心的类型 沃尔玛公司共有六种形式的配送中心,即:“干货”配送中心、食品配送中心、山姆会员店配送中心、服装配 送中心、进口商店配 送中心、退货配送中心。 联华的三个配送中心(常温、便利店和生鲜食品加工)的分工和沃尔玛六种形式的配送中心有所不同,联华超市各个配送中心只针对公司下属门店进行商 品配送,而沃尔玛公司的服装配送中心和进口商店配送中心不直接向门店供货。两者对商品的分类标准也不一样,联华超市的常 温配送中心涉及的配送商品更广泛,沃尔玛则对商品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干货”配送中心只负责用风干、晾晒等方法去除了水分的调味品、食品等干货商品的 配送;食品配送中心的配送范围包括不易变质的饮料等食品、以及易变质的生鲜食品等,配送中心用专门的冷藏仓储和运输设施,直接送货到店。 (2)物流信息系统 在信息技术方面,沃尔玛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一颗商业卫星并投巨资建立了计算机及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还建立了专门的电脑管理系统、卫 星定位系统和电视高度系统。通过全球网络,沃尔玛总部可在1小时内对全球4000多家分店每种商品的库存量、上架量和销售量全部盘点一遍。而在中国,这些 尚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做到。上海联华的信息系统已经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但也只是针对仓库管理和纯粹的物流配送作业而言。从企 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意义上讲,上海联华超市的物流信息系统还有很多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3)配送中心的时间成本 完善的信息系统保证了总部可以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避免浪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物流配送中心在接到门店的要货请求 到发货在一天之内就可完成。我国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很高,供应链整合程度低,上海联华处在中国零售业首席的位置,但与国外企 业尚有很大的差距。 三、 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体系的思路 1、重视物流配送的模式选择 连锁超市利用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进行商品配送,除非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否则巨大的投资必定化为巨大的沉没成本。因此,我国连锁超市企 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模式。 2、重视第三方物流 我国连锁超市企业现有物流配送系统不能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情况还普遍存在,连锁超市在利用自己的物流资源积极建设物流配送体 系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利用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业者提供的物流服务加以弥补。 3、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系统 物流配送中心作为联系供货商与销售商的纽带,具有订单处理、仓库管理、流通加工、捡货配送等功能,是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结点。而畅通、高效的信息 系统是连锁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快速正常运转的支撑和保障,是物流配送中心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4、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为了更好的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连锁超市企业对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本企业内部的管理,而是延伸到了整个供应链。早 在20世纪90年代初,沃尔玛就已经实现了快速反应的供应链管理库存vmi,沃尔玛的数据中心通过与供应商的连接,实现与供应商的协同合作,供应商通过这 一系统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供应的商品在沃尔玛的销售和库存情况,从而帮助供应商安排生产和供货,进而实现了缩短配送时间、提高物流效率的目的。 【编后感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4,以某一个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仓储运输配送快递货代等为例
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二、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 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转自:保运通建庄物流主要提供湖南往返全国各地的公路运输,省内中转分流,仓储保险,设备吊装,商品车运输,工程机械运输,危险品运输等服务。对大型超长,超宽,超高,超重设备,大型油罐,水泵,电机,挖机,装载机,锅炉,变压器,塔吊,履带吊,正面吊,打桩机,平地机,旋挖钻机,摊铺机,搅拌站,斗轮机等设备运输有多年丰富的经验。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成立的中远集团。 1995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从1992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36%、市内配送28%、包装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21%、市内配送43%、包装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二、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 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转自:保运通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成立的中远集团。 1995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从1992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36%、市内配送28%、包装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21%、市内配送43%、包装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二、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 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转自:保运通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成立的中远集团。 1995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从1992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36%、市内配送28%、包装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21%、市内配送43%、包装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二、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 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转自:保运通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第三方物流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年—2001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分别是9.1%、16.1%和21%,呈明显上升势头。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如上海友谊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世纪90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年成立的中远集团。 1995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1993年11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团,是从1992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4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40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21%、干线运输36%、市内配送28%、包装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37%干线运输21%、市内配送43%、包装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2—10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 总之,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上海截至2001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对2000家企业的调查,第三方物流业务在生产和商业企业所占比重仅为21%和13%。 2.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 3.物流渠道不畅。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4.服务功能不全。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 5.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二、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思路 中国加入WTO,使国内市场国际化,会有更多的外资物流供应商进入国内物流市场,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严峻的挑战。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三年过渡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中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中远集团在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和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业务的基础上,2002年初成立中远物流公司,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隆大,促使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 企业要双管齐下抓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集团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EDI )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根据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5.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转自:保运通
文章TAG:
新型物流模式在科室的运用效果新型 物流 模式